作者:林夏阿
简介:《旧书阁时间碎片》是所著的一本已完结的,主角是林夏阿澈旧书,人生不需要太多的感叹,只要是读过的人,都懂。精彩内容概括:回到“时光痕”旧书阁,林夏反手锁上门,甚至罕见地拉下了内侧的卷帘。外界的光线与喧嚣被隔绝开来,阁内重新被那种熟悉的、停滞的静谧所笼罩。但这一次,寂静不再让她感到安心。她背靠着冰凉的门板,缓缓滑坐到地上,...
回到“时光痕”旧书阁,林夏反手锁上门,甚至罕见地拉下了内侧的卷帘。外界的光线与喧嚣被隔绝开来,阁内重新被那种熟悉的、停滞的静谧所笼罩。
但这一次,寂静不再让她感到安心。
她背靠着冰凉的门板,缓缓滑坐到地上,帆布包被她紧紧抱在怀里,仿佛那不是一本书,而是一块灼人的炭,或是一枚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。
那个叫阿澈的少年的话,还在她耳边回响。
“残留的影子……” “时间的褶皱……” “你身上的‘东西’……” “别再碰它了。”
每一个词都像是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,在她心中激起层层叠叠的不安涟漪。他看到了什么?他凭什么认定这本书是危险的源头?他那双过于清澈冷静的眼睛,似乎能洞穿她试图隐藏的一切。
她低头,从包里拿出那本旧书。牛皮纸封面粗糙的触感此刻显得格外清晰。它安静地躺在她掌心,看上去与世间万千旧书并无不同。
可它偏偏是不同的。
林夏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她是古籍修复师,习惯于与沉默的、破损的、藏着秘密的古老物件打交道。她习惯的逻辑是观察、分析、验证,而非被莫名的恐惧支配。
她走到工作台前,打开专业的无影灯,将旧书小心地放在灯光下。她戴上了白色的棉质手套,拿出放大镜,开始以对待一件亟待修复的珍贵古籍般的严谨态度,重新审视它。
一页,又一页。她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着每一寸纸张的纤维,每一个细微的折痕和斑点。除了那行依旧清晰存在的字迹,其他地方似乎真的空无一物。纸张是老的,墨迹……那行字的墨迹也很奇怪,不像任何她已知的古代或现代墨水,它更像是……渗透在纸张的灵魂里,而非浮于表面。
她尝试回忆昨天指尖触碰时的感觉。除了那一点凝胶,还有什么特别之处?当时的情绪?是了,当时她正想到母亲,心头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思念与遗憾的微涩情绪。
难道……需要情感上的共鸣?
这个念头让她心跳微微加速。她摘下手套,犹豫了片刻,将指尖轻轻按在那行字迹上。
没有反应。
她闭上眼,努力在脑海中勾勒母亲的形象,回忆那些模糊而温暖的童年片段,试图唤起那种深切的思念……
书页依旧沉默。
她有些气馁,睁开眼。是因为地点不对?还是需要别的触发条件?
接下来的几个小时,她像做实验一样尝试了各种可能。她用不同的力度按压书页,对着书页哈气,尝试在不同的时间(比如正午阳光最盛时,或夜幕完全降临后),甚至播放一些母亲曾经喜欢的古典乐作为背景音。
旧书固执地保持着它的沉默,那行“1998年,梧桐巷37号,别开门”仿佛是它唯一的、也是最后的话语。
疲惫和失望渐渐涌上心头。也许阿澈说的是对的?这只是一次意外,继续探究只会带来麻烦?
就在她几乎要放弃,准备将旧书收回铁盒里时,阁楼里那盏老旧的白炽灯忽然轻微地、极快速地闪烁了一下,几乎让人以为是错觉。
几乎同时,林夏眼角的余光捕捉到,工作台上的旧书,某一页的空白处,似乎极快速地闪过一片凌乱的墨迹!
她的心脏猛地一跳,立刻扑过去,紧紧盯住那页纸。
什么都没有。
是灯光闪烁造成的视觉错觉吗?
她屏住呼吸,不敢眨眼。
几秒钟后,那片空白处,又像是信号不良的屏幕一样,极其短暂地浮现出几道扭曲的笔画,旋即消失不见!
这一次,她绝对没有看错!
不是通过触摸,也不是通过情感共鸣……是别的什么?是刚才电压不稳导致的灯光闪烁?能量?环境因素的改变?
她猛地抬头看向那盏老灯,又看向桌上的旧书。一种混合了兴奋与惊悚的情绪攫住了她。这本书,真的拥有某种无法用常理解释的“活性”!
她按捺住激动,耐心等待着。然而,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,旧书再也没有任何反应。仿佛刚才那两下闪烁,只是它一次无意识的呓语。
但这对林夏来说,已经足够了。它证明了阿澈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,也证明了这本书的确隐藏着超越现实的力量。
母亲留下的,绝不仅仅是一本纪念品。
她将旧书郑重地放回铁盒,却没有盖上盖子。她把它放在工作台一抬眼就能看到的地方。
夜色渐深,旧书阁里只剩下她清浅的呼吸声。然而在这片寂静之下,某种无声的骚动已经开始。疑问有了重量,恐惧带来了方向。
她知道,她无法就此停手。无论阿澈的警告为何,无论前方有什么“无法理解的麻烦”,她都必须找到答案。为了母亲,也为了解开这纠缠了她十六年的谜团。
她需要再次触发它,看到更多的内容。
就在她凝神思考之际,阁楼窗外,极远处的一栋建筑屋顶上,一个几乎融入夜色的黑影静静伫立,手中举着的类似望远镜的设备,正对着“时光痕”旧书阁那扇透出微弱灯光的窗口。
黑影的耳麦里,传来一个冰冷的、经过处理的声音:“‘观测目标’能量波动异常,频率与‘钥匙’吻合。初步判定,‘传承者’已激活‘碎片之书’。提高监视等级,等待下一步指令。”
黑影无声地点了点头,如同凝固的雕像,继续着他的守望。
而阁楼内,林夏对窗外的凝视一无所知。她的全部心神,都已系于那本即将彻底改变她命运的空白旧书之上。
“你身上的‘东西’……” “别再碰它了。”
每一个词都宛如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块,在她心中激起层层叠叠、令人不安的涟漪。他看到了什么?他凭什么认定这本书是危险的源头?他那双过于清澈冷静的眼睛,仿佛能看穿她试图隐藏的一切。
她低下头,从包里取出那本旧书。牛皮纸封面粗糙的触感此刻格外清晰。它静静地躺在她掌心,看上去与世间众多旧书并无二致。
可它偏偏与众不同。
林夏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她身为古籍修复师,惯于与沉默、破损且藏着秘密的古老物件打交道。她所遵循的逻辑是观察、分析、验证,而非被莫名的恐惧左右。
她走到工作台前,打开专业的无影灯,小心翼翼地将旧书置于灯光下。她戴上白色的棉质手套,拿起放大镜,开始以对待一件亟待修复的珍贵古籍般的严谨态度,重新审视它。
一页又一页。她用放大镜仔细察看着每一寸纸张的纤维,每一处细微的折痕和斑点。除了那行依旧清晰存在的字迹,其他地方似乎真的一无所有。纸张年代久远,那行字的墨迹……也十分怪异,不像任何她已知的古代或现代墨水,它更像是渗透在纸张的灵魂里,而非浮于表面。
她试着回忆昨天指尖触碰时的感觉。除了那一点凝胶,还有什么特别之处?当时的情绪?对了,当时她正想起母亲,心头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思念与遗憾的微涩情绪。
难道……需要情感上的共鸣?
这个念头让她的心跳微微加速。她摘下手套,犹豫了片刻,将指尖轻轻按在那行字迹上。
没有反应。
她闭上眼睛,努力在脑海中勾勒母亲的形象,回忆那些模糊而温暖的童年片段,试图唤起那种深切的思念……
书页依旧沉默。
她有些气馁,睁开眼睛。是因为地点不对?还是需要别的触发条件?
接下来的几个小时,她像做实验一样尝试了各种可能。她用不同的力度按压书页,对着书页哈气,尝试在不同的时间(比如正午阳光最强烈时,或夜幕完全降临后),甚至播放一些母亲曾经喜爱的古典乐作为背景音。
旧书固执地保持着沉默,那行“1998年,梧桐巷37号,别开门”仿佛是它唯一且最后的话语。
疲惫和失望渐渐涌上心头。也许阿澈说的是对的?这只是一次意外,继续探究只会带来麻烦?
就在她几乎要放弃,准备将旧书收回铁盒里时,阁楼里那盏老旧的白炽灯忽然轻微且极快速地闪烁了一下,几乎让人以为是错觉。
几乎同时,林夏眼角的余光瞥见,工作台上的旧书,某一页的空白处,似乎极快速地闪过一片凌乱的墨迹!
她的心脏猛地一缩,立刻扑过去,紧紧盯着那页纸。
什么都没有。
是灯光闪烁造成的视觉错觉吗?
她屏住呼吸,不敢眨眼。
几秒钟后,那片空白处,又像信号不良的屏幕一样,极其短暂地浮现出几道扭曲的笔画,旋即消失不见!
这一次,她绝对没有看错!
不是通过触摸,也不是通过情感共鸣……是别的什么?是刚才电压不稳导致的灯光闪烁?能量?环境因素的改变?
她猛地抬头看向那盏老灯,又看向桌上的旧书。一种混合了兴奋与惊悚的情绪紧紧攫住了她。这本书,真的拥有某种无法用常理解释的“活性”!
她按捺住激动,耐心等待着。然而,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,旧书再也没有任何反应。仿佛刚才那两下闪烁,只是它一次无意识的呓语。
但这对林夏来说,已经足够了。它证明了阿澈的警告并非毫无根据,也证明了这本书的确隐藏着超越现实的力量。
母亲留下的,绝不仅仅是一本纪念品。
她郑重地将旧书放回铁盒,却没有盖上盖子。她把它放在工作台一抬眼就能看到的地方。
夜色渐深,旧书阁里只剩下她轻柔的呼吸声。然而在这片寂静之下,某种无声的骚动已然开始。疑问有了重量,恐惧指明了方向。
她知道,她无法就此罢手。无论阿澈的警告是什么,无论前方有什么“无法理解的麻烦”,她都必须找到答案。为了母亲,也为了解开这纠缠了她十六年的谜团。
她需要再次触发它,看到更多的内容。
就在她凝神思索之际,阁楼窗外,极远处一栋建筑的屋顶上,一个几乎融入夜色的黑影静静地伫立着,手中举着类似望远镜的设备,正对着“时光痕”旧书阁那扇透出微弱灯光的窗口。
黑影的耳麦里,传来一个冰冷、经过处理的声音:“‘观测目标’能量波动异常,频率与‘钥匙’吻合。初步判定,‘传承者’已激活‘碎片之书’。提高监视等级,等待下一步指令。”
黑影无声地点了点头,宛如凝固的雕像,继续守望。
而阁楼内,林夏对窗外的凝视一无所知。她的全部心思,都已系于那本即将彻底改变她命运的空白旧书之上。